氨(NH3)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化工原料,廣泛用于化肥、環保、軍事、制冷等領域。同時,氨作為高效儲氫介質,具有以下顯著優勢:
高能量密度。氨的體積能量密度約為13.6 MJ/L,1L液氨=4.5L高壓氫(35.0MPa)=1200L常溫常壓氫。
液化儲運成本低。氨只需加壓至1.0MPa即可以液態形式儲運,一輛液氨槽罐車載氨量可達30t(約含5.29t氫),載氫量較長管拖車(載氫量不到400kg)提高1個數量級,因此運氨成本(約0.001元/kg·km)也較運氫成本(0.02~0.10元/kg·km)呈數量級降低。
無碳儲能。氨成熟的技術體系、標準規范及低成本合成、存儲和運輸,可實現季節性、遠距離、“無碳化”的“氨-氫”儲能。有研究表明,在目前主要研究的幾類電制液體燃料技術(液氫、液氨、液化天然氣、甲醇、有機液態儲氫)中,電制氨的成本最低,效率僅次于其他電制液體燃料技術。
安全性高。氨的火災危險性僅為乙類,爆炸極限(16%~25%)較氫(4%~76%)更窄,因此更安全。其刺激性氣味是可靠的警報信號。
因此,發展以氨為儲氫介質,有望解決傳統高壓儲運氫的難題。
氨能利用分為傳統行業和新能源行業兩種。氨能在化肥、軍工、環保、制冷等傳統行業已得到廣泛應用,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基礎化工產業。近年來,在氨制氫、氨燃料電池、氨內燃機/燃氣輪機等新能源領域,氨能利用迅速發展,用于實現氫能終端、氨能發電、氨能燃料等產業應用的無碳排放。
2021年3月,日本成功實現了70%的液氨在2000千瓦級燃氣輪機中的穩定燃燒,并能同時抑制氮氧化物產生。參與此課題的IHI公司表示,有信心在2025年之前實現氨燃氣輪機商業化。2021年10月啟動的JERA公司氨能發電示范項目,就是IHI公司與JERA公司的合作。三菱重工公司則正開發4萬千瓦級的100%氨專燒燃氣輪機,計劃在2025年以后實現商業化,引入發電站。
韓國也在推動液氨發電及氨氫混合發電技術聯合研發與產業化,一種“雙燃料綠色氨”發電模式正處于快速開發階段。中國國家能源研究院與皖能集團聯合開發的8.3MW純氨燃燒器,驗證了火電摻氨燃燒發電項目的可行性。此外,氨動力船舶技術也在飛速發展,韓國研發了以輕質柴油與氨為雙燃料的8000t級氨動力加注船,完成了以液化石油氣與氨為雙燃料的超大型液化氣運輸船設計;日本住友商事與大島造船正在聯手打造全球首艘8×104t級氨動力散貨船;挪威正在推進氨動力船及海上氨燃料加注技術研發,建立氨燃料加注網絡,實現氨能航運的全產業鏈無碳化;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自主研發設計的中國首艘氨動力7000車位汽車運輸船獲得挪威船級社頒發的原則性認可證書。